
2002年6月,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在改建老厂房时,发现埋有古代酿酒遗迹。出于保护文物的强烈责任感,李渡酒业立即请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实地勘察。7~11月,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李渡酒业的大力协助下,在考古调查和查阅、收集相关文献资料、传说的基础上,向江西省文化厅、文物局汇报,并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对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。揭露和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,获得了重大成果。
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,已发现面积约15000平方米,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。揭露的遗迹现象有水井、炉灶、晾堂、酒窖、蒸馏设施、墙基、水沟、路面、灰坑和砖柱等。出土的遗物有石器、陶器、瓷器、竹木器、铁器和铜器等,主要以陶、瓷器为主。
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。发掘提示的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证明,李渡烧酒作坊遗址酿酒的历史源于元代,历经明清,连续不断,发展至今。特别是元代酒窖的发现,证实了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关于“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时始创之”的记载。对中国蒸馏酒(又称白酒或烧酒)酿造工艺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已揭露的明代酿酒作坊遗址布局配套,完整齐全,几可再现从原料煮熟、拌曲发酵到蒸馏的酿酒工艺全过程。而晾堂的发现和发掘,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?丹曲》所用“凉风吹变”初刻本插图115相印证。
在世界各国以淀粉质为原料酿造饮用酒的各种方法中,高梁烧酒法是中国人独创的。特别是糖化、酒化同时进行和半固态发酵方法的运用,以及这两项技术的巧妙结合,在酿酒工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,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,是宝贵的文化遗产。李渡酒正是运用此法从民间酿酒中发展起来的。本次发掘证明,李渡酿造蒸馏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,如果与其技术成熟程度、生产规模相联系思考,故此前必有一段发展过程,这正好同李渡民间用稻谷、大米、高梁酿制烧酒的技艺有千年历史的传说吻合。李渡烧酒作坊到清朝乾隆年间渐成规模,素有“赶圩李家渡,打酒买豆腐”之说,李渡酒也因此获得了“闻香下马,知味拢船”的美誉。